導語:因勢而動,順勢而為。新變局下,新環境、新挑戰,需要新思維、新方向。7月27-28日,新商界創新管理總裁60班新同學迎來開學第一課《企業頂層設計與變革創新》。著名戰略管理專家潘誠教授,結合其多年企業研究實踐心得,從重審思維、重定方向、重構系統、重燃激情四個角度出發,為同學們講授新變局下民營企業戰略轉型突破與變革創新。
課程開始前,班主任董妮老師為60班新同學做了開班寄語,就如何保證我們的學習效果、班級建設和班級文化以及同學間交往等幾個方面做了表述。提出幾點建議,即"打開、放下、融入、提升"。希望同學們能夠調整好身心狀態,做好學習準備,排除干擾,認真聽課;打開心扉,互相包容,融入集體。共同進步、一起建設屬于60班的優秀班級文化。祝愿大家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,結識新朋友,收獲成長和智慧、收獲感動和友誼。
潘誠 教授
課上,潘誠教授結合中外古今經典案例分析,對照領先企業成長軌跡,理性反思中國企業發展歷程,探討在復雜國際國內形勢下企業的新挑戰,探尋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新戰略新路徑,幫助同學們突破思維模式,升華個人境界,提升領導能力。
首先,潘誠教授拋出兩個問題:混沌到清晰看什么?碎片到系統做什么?以道、法、術、器四個維度,引發同學們的思考,開啟精彩的授課。
"道"——前瞻思考量化取舍制定清晰目標;"法"——明晰目標細化分解形成解決方案;"術"——解決方案固化培訓提升員工素養;"器"——高素養員工優化迭代產生前瞻思考。
以此循環往復,形成閉環,不斷沉淀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。
重審思維:歷程反思與文化引力
1、善問者學:支撐未來關鍵因素
什么能力能夠決定企業家的未來?什么要素能夠保證我們的企業贏在未來?這個問題,喬布斯給出了他的答案:保持饑餓,保持愚蠢。
面對萬事萬物,保持思想上的饑餓,保持精神上的謙遜,才能更好地汲取新知識,對事物更加敏感,頭腦更清醒,才能擁有不懈的創造力。
潘誠教授說:善問者學,支撐未來的關鍵因素一是持續的學習、不斷創新,讓企業一直在成長中穩步發展;二是懂得前思(找經驗)、反思(找問題)、當下思(找對策)。也就是固本有、去多余、補不足。學習對企業家至關重要。海爾張瑞敏先生說了一句堪稱真理的話"沒有成功的企業,只有時代的企業。"這值得每位企業家深思。
2、不破不立:底層邏輯頂層設計
當下企業需要做出的改變就是徹底放棄"機會主義"。而解決復雜的問題,需要最簡單的道理,"沒有底層邏輯,聽什么都是對的;沒有頂層設計,做什么都是錯的"。做企業猶如栽樹,只能從下往上生長。潘誠教授說:"當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時候,就和你的客戶在一起。一個好老板的習慣是:多市場、多同行、多教室、多家人(多和員工在一起)"。
成功的企業沒有秘密,只是把常識做到極致。當下,企業要解決的是三件事,即戰略轉型、組織變革和業務創新 。頂層設計,是確定發展戰略和組織框架,使企業戰略從低價值向高價值轉變,組織運營由低效向高效提升,業務創新從低差異向高差異發展,打造企業文化和核心競爭力。
潘誠教授強調:任何企業立足之本是企業帶給顧客的價值 。好的公司有三個要求:一流的品牌 、一流的運營、一流的業務。三點反映在戰略上即公司戰略、職能戰略、單元戰略。公司戰略為高層引領;職能戰略為中層驅動;單元戰略是基層首創。三種承擔的責任不一樣,高層引領,要求要有決策中心,進取型董事會;中層驅動要求要有管理中心,價值型總部;基層首創要求有利潤中心,創新型實體。三者形象的對應如我們的大腦、神經系統和手腳。
3、道生本立:指導思想六大轉變
德魯克說:一個企業只能在企業家所能達到的思維空間里成長。
道生本立,引領思維革新。在探索與重塑邊界上,企業需深刻把握六大指導思想的轉變。其一,關于規模邊界,應由單純追求量的擴張轉向質與量的并重,力求在做大的同時,更要做強,實現穩健成長。其二,產業邊界上,應摒棄雜而不精,倡導專業深耕與復雜精細化運營并舉,既追求'大而簡單'的規模效應,亦不失'小而復雜'的精致匠心。其三,利益邊界內,需平衡舍與得的智慧,超越短期均衡收益的視野,追求長期可持續收益的穩健增長。其四,杠桿邊界的審視,應從安逸于現狀轉向危機意識與穩健經營并重,在風險決策中尋求穩健前行的道路。其五,進取邊界上,鼓勵守成與創新的和諧共生,既堅守核心優勢,又勇于開拓創新,不斷突破自我。最后,法律邊界的堅守,必須明確正與邪的界限,確保所有行動均符合法律與道德的規范,引領企業走向繁榮昌盛之路。
4.穿越危機:組織韌性六大支柱
VUCA時代,組織韌性是企業在面臨危機時,快速重構,復原再生,并在逆境中實現進化成長的能力。具體而言,組織韌性由六大支柱共同支撐:
業務韌性,確保業務模式靈活多變,能夠迅速適應市場波動;戰略韌性,讓企業在迷霧中保持清晰視野,靈活調整航向;資本韌性,構建穩健的財務體系,為企業的持續運營與轉型提供堅實后盾;關系韌性,深化與各方利益相關者的紐帶,攜手共渡難關;規則韌性,即遵守并靈活應用規則,確保企業在合規框架內高效運作;團隊韌性,則是激發團隊凝聚力與創造力,讓每一位成員成為推動企業逆風翻盤的強大動力。
重定方向:產業升級與戰略張力
戰略是在風險環境下,企業為持續發展,做出的投資方向、資源配置、組織文化方面的一系列重大的、全局的、長遠的、綱領性的決策和行動的總和。
1、取法乎上:標桿學習明確方向
戰略不是去決定"明天做什么",而是去決定"今天必須為不確定的明天做什么";戰略不是去消除風險,而是提高承擔更大風險的能力。計劃必須量化,而戰略不一定,戰略更是思想、分析和判斷。向標桿企業學習,我們需要做什么;對外觀察,哪些因素影響成敗;對內審視,哪些定位要搞清楚。
潘誠教授強調:知道最好的,要做到(行業)平均水平的。
2、對外觀察:戰略分析三個方面
首先,宏觀層面審視環境,需洞悉國際國內形式如何;其次,中觀聚焦產業生態,深入剖析行業格局與動態,挖掘成長潛力與新興機遇;最后,微觀透視產品與服務,緊貼消費者需求脈搏,精準捕捉消費趨勢的微妙變化,從細微之處見真章,不斷創新與優化。
正如荀子所云:"上不失天時,下不失地利,中得人和,而百事不廢。"企業唯有在戰略分析上做到宏觀有視野、中觀有洞察、微觀有精準,方能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乘風破浪,穩健前行。
3、對內審視:戰略決策四大定位
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打法進化,首先一定要清楚企業之間的競爭有幾個層次 。對內審視,選擇戰略突圍還要考慮產業角色、競爭地位、發展空間和商業模式的問題。
多元是范圍經濟,目標是做大,焦點是邊界。專精是規模經濟,目標是做強,焦點是能力。沒有多元經營,難有業務領域突破。沒有專精發展,難以形成核心優勢。企業成長,就是在邊界與能力之間,尋求最佳組合,是加和減的動態平衡。
就企業發展空間,潘誠教授給出五條具體建議:
大企業做多,小企業做專;
老企業做多,新企業做專;
投資型做多,實業型做專;
資源過剩做多,資源短缺做專;
產業空間狹小做多,產業空間廣闊做專。
總結來說:即多元投資,專業運營。
就商業模式的核心來說,它在于如何高效配置資源以實現價值最大化。其內在邏輯緊密關聯于業務模式、運營模式及盈利模式三大方面。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應當是對內可復制,對外有壁壘。
4、逆境突圍:戰略轉型七大對策
如果是防御,可以選擇"原地冬眠",即忍;也可以選擇"快速取利",即搶;如果要進攻,可以選擇"局部整容",即舍;可以"變性進化",即優;也可以"逆市上揚",即創;若要撤退,就要"遷徙轉場",即走;或者"伺機重生,破繭成蝶",即化。這七大對策各具特色,關鍵在于企業需審時度勢,選擇最適合自身發展路徑的策略,方能在逆境中成功突圍。
重構系統:生態進化與組織活力
1、開宗明義:組織定義本質特征
組織的核心本質,在于其構筑的三重基石——共同目標的引領力,匯聚成愿景的廣泛共識;成員間貢獻的意愿的執行力,體現于能力的完美互補與協同;以及信息暢通的溝通機制,鑄就了體系穩固的凝聚力。戰略,指引著組織選擇正確的前行道路;而組織本身,則是那把精妙的鑰匙,確保我們以最為適宜的方式,將戰略藍圖轉化為現實成就。這一過程,不僅是對方向的精準把握,更是對內部機制高效運作的深刻踐行。
2、組織目標:點線面體四層效率
組織目標的達成,植根于一套由點及面、逐層遞進的四維效率體系,分別是崗位效率(標準化筑基)、工序效率(流程化提速)、協同效率(精益化融合)與合作效率(生態化共贏)。
無效率不組織。組織效率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,需要從崗位、工序、協同到合作四個層面全面發力,才能確保組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高效運轉,不斷邁向新的高峰。
3、組織進化:不同階段不同形態
組織的進化之路,是從單一價值導向到多元價值共創的深刻轉變,每一個階段的形態變化,都是對時代變遷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回應。它是一個不斷適應環境、調整形態、提升價值的過程。比如從家庭組織的股東價值導向,到工業組織的市場價值追求,再到生態組織的利益相關者價值共創,每一次跨越都標志著組織向更高層次的發展邁進。
4、塑身鑄魂:民企組織建設要領
民企組織建設其核心要領可概括為五大支柱:立高遠志向、筑堅實班子、定明晰原則、建開放平臺、促良性循環。
在此過程中,還需精準把握"四做"原則:即明確必做的事情,確保核心任務的順利推進;鼓勵該做的事情,激發團隊的積極性與創造力;放開能做的事情,給予團隊足夠的自主權與靈活性;管死不做的事情,堅決避免資源浪費與風險暴露。總體目標是聚焦于企業、社會、員工共同成長。
5、由內而外:文化管理四大抓手
在構建文化管理的深邃藍圖中,四大核心抓手理念層、行為層、制度層和物質層猶如四根堅實的支柱,由內而外,層層遞進,共同支撐起企業文化的繁茂生態。它們相輔相成,共同構建了一個全方位、多層次的文化管理體系。通過這一體系的深入實施,企業能夠真正實現文化的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、固化于制、顯化于形,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與文化支撐。
凡事謀定而后動,方能行穩致遠;企業之基,在于標準化先行,以制度為綱,確保每一環節皆有章可循,穩健前行;進而追求精益化,依托科學管理方法,不斷優化流程,提升效率與質量;最終邁向自發化境界,根植企業文化于心,激發員工內在動力,實現自我驅動與持續創新。
重燃激情: 持續學習與團隊耐力
1、身正為范:領導素養的四維構建
引領團隊前行,領導者的素養是核心驅動力,它體現在四個維度上:
職業能力:干法——技術領導力(干什么);
知識結構:學法——理性領導力(懂什么);
操守規范:守法——規則領導力(守什么);
精神追求:活法——愿景領導力(想什么)。
作為領航者,首先需精通業務,以專業視角規劃方向;其次要有廣泛而深入的知識儲備,能夠理性分析,科學決策;要堅守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,樹立榜樣;更要懷揣遠大愿景,激發團隊潛能,攜手共進。
2. 境由心生:面對變化三種態度
面對變化如何選擇?所謂:創造變化者大,順應變化者生。正如達爾文所言:"能生存下來的,不是最強大的物種,也不是最聰明的物種,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物種。"
如果是被動變革、危機轉型,相當于亡羊補牢;如果是預測變革、成長轉型,猶如未雨綢繆;如果是創新變革、引領轉型,則是敢為人先,成為行業的標桿與風向標。
3、臻于至善:不同角色不同擔當
組織如機器,每個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零件,需精準定位,各盡其責:首先基層,主要聚焦于利益分配與過程管理,確保執行到位,基礎穩固;中層的話,是構建競爭機制,強化目標管理,激發團隊活力與創造力;而高層,則引領團隊精神追求,優化學習管理,為組織長遠發展繪制藍圖。潘誠教授強調:不要期待有完美的人,但將人放對了位置,就會有完美的組織。
行穩致遠,馭變向新。總結來說,企業成長的七大行動方向包括:精準價值定位、戰略產業升級、深化管理革新、強化人力資本戰略、靈活資本運作以及優化產權結構和提升文化引領。
潘教授學識淵博、內容落地,激情洋溢、幽默風趣,深厚的理論功底、生動的案例講解,寓觀念于談笑間,蘊哲理于詼諧中,深得同學們的喜愛。課程結束時,不少同學還覺得意猶未盡,大家紛紛起立,掌聲經久不息。
結 語
美成在久,行者常至。企業與人生,決勝不在起點,而在拐點。環境越不確定,內心越要有定。潘誠教授在課程最后有一段話,在這里與大家分享:
世風對不對不重要
你對不對很重要
人人急急慌慌
并不妨礙你安安靜靜
所有人的亢奮
都不應該成為我們浮躁的理由
希望我們在一個熱鬧的時代,做一個安靜的自己。祝愿大家都擁有能深耕,敢破局,懂持續的能力。守正,積勢,待時!祝福同學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