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兆波:為核電線纜“定標準” 領軍同業
新商界高級管理總裁二十五班
閱讀提示:在新商界總裁班學習的經歷,為他戰略眼光的積累打下了基礎。“尤其是一些課程,系統教授了企業管理、財務等方面,這讓我能從更全面的角度考慮企業的運營。”他認為做到知己知彼,才能對企業的市場地位有更合理的評估。
【引子】
資金、人才,還有市場前瞻,究竟什么才是企業經營最大的困難?王兆波認為這三項往往是“輪流出現”;剛籌來資金,又出現了人才斷檔;剛聘了高級人才,又面臨轉型困境;轉型后剛駛入快車道,發展的資金缺口又來了……
不過“缺乏大筆資金我們可以做小生意,沒有高級人才我們可以發掘中級人才,但市場前瞻及企業轉型,是每一個企業永恒的難題。”王兆波如是說。
王兆波認為,企業的每一次轉型,都是生或死的較量,尤其是中小企業,成功則繼續,失敗就關門。
“市場最紅火,就該考慮轉型”
股市有句諺語:“當小區里老伯大媽都在說股市上的錢好賺時,就該考慮退市了。”
王兆波不是股神,但他對市場的判斷猶如最冷靜的投資者,“當一個行業到了最熱的時候,我們就要考慮轉型了。”
大概在2006年前后國內制造業大發展,能源市場一片紅火,“就拿山東省來說,每個縣都有自己的小火電廠,全省一年建十個八個火力發電廠不在話下。”接連投入建設的火電廠,為華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,也讓王兆波嗅到了危機:“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,火力發電廠的建設和運營不可能一直這樣。”
基于對市場細致的觀察,更堅定了王兆波的判斷:“這個行業已經瘋狂了!”
據王兆波回憶,此前煤價常年徘徊在每噸一百、兩百元,短短幾年間一躍到每噸千元,依然供不應求,在火電站建設方面更是瘋狂,“當時發電機組根本生產不過來,各地電廠都在搶,以至于發電機組早安裝一天,電廠就愿意多支付萬元!后來居然傳導到發電機組的設計上,圖紙比合同約定早交一天,甲方也愿意多付萬元!”
然而即便準確判斷了行業的現狀,也不意味著要有所行動,因為當時華凌在工礦企業配套電纜占據了極大的份額,尤其是省內各大工礦企業都是客戶,火電站建設熱潮的慣性就足夠讓企業賺得盆滿缽滿。不過“將企業的未來捆綁在單一行業是危險的,就好比企業依賴大客戶,盡管這個大客戶能消化你50%的產能,但一旦它感冒,你就得跟著打噴嚏。”王兆波打了個比方,可以說自從判斷出市場現狀后,企業轉型的決心就從未動搖過。
要不要轉?要!怎么轉?王兆波決定還是從電廠配套電纜開始做起。“2008年,國家成立了三大核電公司,我預感這就是未來發展的風向,于是力主核電電纜項目立項。”
王兆波認為,企業要進入一個全新領域至少需要三年,“第一年研發產品,第二年建立人脈,第三年積累經驗,但我沒想到的是這個項目前后做了八年,前六年都是單一的投入,幾乎沒有產出!”
站在市場“高高端”
盡管都是電廠,核電站與火電站的配套電纜完全不是一個概念,“就好像在火電廠,現在除塵做得很好,你就算光著膀子干活也沒問題;但核電廠工作都要套上厚厚的防護服,要是光著膀子核輻射肯定讓你吃不消。”王兆波如是說明傳統電廠電纜與核電電纜的區別。
那么華凌的電纜能否勝任“穿防護服”的工作?“根據用途不同,核電廠用線纜標準并不一樣,最外圍的線纜標準是K3級,與大部分其他電廠所用線纜差別不大;標準最高的是K1級,是用在核反應堆內部的。目前我們不僅能生產K1級別的電纜,還是三代核電AP1000中國唯一一家核電電纜技術轉化單位。”
現在雄厚的技術儲備,緣于當年對市場形勢的高瞻遠矚。不過連續六年幾乎沒有產出的投入,很難用“高瞻遠矚”來說服別人。
事后回想,王兆波用“孤軍奮戰”來描述自己的狀況,“跟同行聊天,不少人都評價我判斷錯了。我估計廠子里也有不少人這么想,但自己又不能一一解釋,還要推著大家一起走。在精神上對自己也是一種傷害。”
王兆波坦言:“如果我們是股份制公司,那么我想核電電纜的立項就會被董事會駁回;如果我們是國企,連續幾年不計回報的投入肯定會讓領導找你談話。”
然而王兆波堅持了下來,這恐怕不是單純的信念所能支撐的。“那幾年的堅持雖然辛苦,轉型的時機與細節也值得商榷,但是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公司轉型的大方向。”王兆波認為,公司轉型的決策,是建立在對市場多年觀察的基礎上,矛盾也只是局部引發。
一點通、點點通。成功研發出反應堆級別的線纜,華凌得到的不僅僅是源源不斷的業務。
“核電廠的建設周期,國際上通用的標準是48個月,48個月內都需要穩定供貨;目前國內核電廠建設也逐漸進入高潮,預計全國每年建設7、8個。”這個領域對線纜的需求極大。
如上所述,反應堆所用K1級別線纜標準很高,設計使用壽命高達60年,“目前民用建筑的設計使用壽命是70年,但大部分電纜只有20年的使用壽命,我們為什么不能將二者的設計壽命統一起來?”于是參考核電線纜的設計,華凌重新換版、編寫新標準,“目前建筑領域采用的就是我們的標準。”于是,以核電線纜為點,華凌的產品線一下子豐富了。
公司經營最近的一項重大業績,是濟南地鐵R1線的中標。“都說地鐵、高鐵標準是線纜的高端,那核電線纜標準呢?有位專家就稱其為‘高高端’。”王兆波認為,占據了市場標準的“高高端”,就意味著任何領域線纜的使用標準都不在話下。
“現在不僅是核電,公司憑借自主研制新型電線電纜的能力,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、新能源電纜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。光伏、風電等其他新能源線纜,都用的是我們的標準。而且我們現在還能做汽車充電樁、包括汽車線束的線纜,可以說橫跨很多領域。”
我的“地盤”,標準做主
除了市場前瞻和轉型魄力,王兆波給公司最深的烙印,恐怕就是對標準,尤其是“高高端”這樣標準的執念了。
說起自己的執念,王兆波也是感慨良多,“上世紀80年代我做電纜銷售,親眼看到一些‘國營大廠’的運營不按標準來,既不執行質量標準,也無視合同制定的標準。有時候我答應人家15號供貨,結果下個月15號了貨還沒齊。我已經給了客戶承諾,盡管不是我能決定的,但供貨既不能保質保量,又不能按時,我自己心里很愧疚。”基于這種愧疚,王兆波在上世紀90年代初“單干”后就給自己立下規矩:嚴格按照質量標準生產,嚴格按照合同標準執行。
這個規矩延續至今。
“‘標準’對于一些小企業來說只是參考,甚至‘國標’都成了最高標準。要知道如果連‘國標’都達不到,這產品就不應該生產銷售的,最低標準居然成了最高!”對于產品標準執念,讓王兆波的公司行業領先。
其次是合同執行標準,他說每個月22日就是公司的付款日,“不用供應商催,我們財務自動會把錢打給他們;某些廠家還要請甲方財務吃飯,這種情況在我們公司是根本不存在的。”付款如此,供貨自不必說。
再就是內部管理標準,他首先踐行了“內部發現只獎不罰”標準,“有種說法是‘質量標準是罰出來的’,以前公司也這么認為,后來發現質量問題根本解決不了。”經過調研,王兆波發現車間已形成互保體制,發現問題沒人匯報。
于是王兆波“只獎不罰”,“前提是內部發現,只要出廠前發現質量問題,一律獎勵。”到后來不僅產品質量持續提升,這筆獎金也很難發出去了。
王兆波生長在沂蒙老區的一個農民家庭,家中長輩堂堂正正做人,規規矩矩做事的家風,在潛移默化地植入了他的靈魂深處。
而在總裁班學習的經歷,為他戰略眼光的積累打下了基礎。“尤其是一些課程,系統教授了企業管理、財務等方面,這讓我能從更全面的角度考慮企業的運營。”他認為做到知己知彼,才能對企業的市場地位有更合理的評估。
由于長期堅持上述三個標準,華凌早已晉升為全國電線電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會員單位,這種堅持王兆波認為既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有關,也離不開在山大總裁班的學習;王兆波治下的公司有理由通過產品的“高高端”,繼續用高標準,領軍線纜行業!
公司簡介
山東華凌電纜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,是一個集電線電纜的研發、生產、銷售、安裝、服務于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。公司自成立以來,先后取得了“3C強制性產品認證”“CQC產品認證”“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”“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”“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”“MA認證”,獲批國內核電電纜院士工作站,榮獲“山東省省長質量獎”“山東省名牌產品”“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”“山東省消費者滿意單位”“魯班獎”“濟南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”“山東省企業技術創新獎”,支持第十一屆全運會重點工程建設貢獻獎等。